2023-03-07女性
大家好,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,一個有趣的事情,一個有趣的事情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“資”是幫助的意思。
“治”是治理的意思。
“通”是從古到今。
“鑒”是指鏡子,含有警戒和教訓的意思。
“資治通鑒”:有鑒於往事,以資於治道。
“資治通鑒”,讀音:【zī zhì tōng jiàn】
造句:
1、《漢紀》、《資治通鑒》、《續資治通鑒》等;與二十五史相為表里的紀載典章制度文獻的史書,則有《通志》、《通典》、《文獻通考》等通常稱為“十通”。
2、司馬光《資治通鑒》書影“吐哺握發”: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載,“然吾一沐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”。
《資治通鑒》(常簡作《通鑒》),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,共294卷,歷時19年完成。主要以時間為綱,事件為目,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寫起,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(公元959年)征淮南停筆,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。
在這部書里,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,供統治者借鑒,宋神宗認為此書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”,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,所以定名為《資治通鑒》?!顿Y治通鑒》全書294卷,約300多萬字,另有《考異》、《目錄》各三十卷。
資治通鑒,即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世”,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.儒家史論最為重要的目的是資治育人.王船山在解釋“資治通鑒”的含義時說:“曰‘資治’者,非知治知亂而已也,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.”“雖...。
"資治通鑒"是“給所有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做借鑒”的意思,其中"資"字是“供給”的意思,"通"是“全”的意思。
《資治通鑒》,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,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,共294卷,歷時19年完成。主要以時間為綱,事件為目,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寫起,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(公元959年)征淮南停筆,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。此書引起司馬光之后許多史學家的醒思,史學家面臨改朝換代,君臣異位的尷尬時期時,往往以資治通鑒的撰寫精神為原則,強調君臣處理事情與一般人處理事情有所不同與學習思考。這一個特點由書名也可看出,「資治」兩字意謂著幫助?!竿ā箘t意謂著博通古今,「鑒」則有引為借鏡之意。書名為宋神宗所定,取意「有鑒於往事,以資於治道」。
資治通鑒,即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世”,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。儒家史論最為重要的目的是資治育人。王船山在解釋“資治通鑒”的含義時說:“曰‘資治’者,非知治知亂而已也,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?!薄半m扼窮獨處,而可以自淑,可以誨人,可以知道而榮,故曰‘通’也?!薄啊b’者,能別人之所妍媸者,而整衣冠,尊瞻視者,可就正焉?!薄拌b之者明,通之也廣,資之也深,人自取之,而治身治世、肆應而不窮。抑豈曰此所論者立一成之侀,而終古不易也哉!”司馬光自己也說《資治通鑒》是“專取關國家盛衰,系生民休戚,善可為法,惡可為戒者?!?/p>
資治通鑒翻譯
秦王嬴政聽說韓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,便想約見他。韓非正好作為韓國的使者來到秦國,就趁機寫信呈給嬴政,勸說道:“現今秦國的疆域方圓數千里,軍隊號稱百萬,號令森嚴,賞罰公平,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。而我魯莽地冒死渴求見您一面,是想說一說破壞各國合縱聯盟的計略。您若真能聽從我的主張,那么,您如果不能一舉拆散天下的合縱聯盟,戰領趙國,滅亡韓國,使楚國、魏國臣服,齊國、燕國歸順,不能令秦國確立霸主的威名,使四周鄰國的國君前來朝拜,就請您把我殺了在全國示眾,以此告誡那些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忠誠的人?!辟x后,心中頗為喜悅,但一時還沒有任用他。李斯很崐忌妒韓非,便對嬴政說:“韓非是韓國的一個公子,如今您想吞并各國,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利益著想,而不會為秦國盡心效力的,這也是人之常情?,F在您不用他,而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,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。還不如依法將他除掉算了?!鼻赝跽J為李斯說得有理,便把韓非交司法官吏治罪。李斯又派人送毒藥給韓非,讓他及早自殺。韓非試圖親自向秦王嬴政陳述冤情,但卻無法見到秦王。不久,秦王政有些后悔,就派人去赦免韓非,可是韓非已經死了。
在這部書里,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,供統治者借鑒,宋神宗認為此書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”,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,所以定名為《資治通鑒》。
拓展資料
《資治通鑒》(History as a Mirror)是北宋著名史學家、政治家司馬光(1019-1086)和他的助手劉攽、劉恕、范祖禹、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??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。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。
在這部書里,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,供統治者借鑒,宋神宗認為此書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”,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,所以定名為《資治通鑒》。
《資治通鑒》全書294卷,約300多萬字,另有《考異》、《目錄》各三十卷。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。(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《春秋》)。
《資治通鑒》所記歷史有限,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下迄后周顯德六年(959年),前后共1362年。
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,即《周紀》五卷、《秦紀》三卷、《漢紀》六十卷、《魏紀》十卷、《晉紀》四十卷、《宋紀》十六卷、《齊紀》十卷、《梁紀》二十二卷、《陳紀》十卷、《隋紀》八卷、《唐紀》八十一卷、《后梁紀》六卷、《后唐紀》八卷、《后晉紀》六卷、《后漢紀》四卷、《后周紀》五卷。
《資治通鑒》的內容以政治、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,兼及經濟、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,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、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資治通鑒。
書名的意思是:“鑒于往事,資于治道”,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,所以叫《資治通鑒》。
《資治通鑒》的內容以政治、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,兼及經濟、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,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、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,以警示后人。
司馬光書名的由來,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”,而欽賜此名的。由此可見,《資治通鑒》的得名,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,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,本書記載了赤壁之戰,官渡之戰,并以此為著名。
簡單地說就是以歷史為鑒,獲得經驗教訓來幫助現在的人管理國家。
《資治通鑒》是司馬光編著的編年體史書。古人記史,是為了尋找規律,找出朝代興替的規則,以提供給當代的最高統治者使用。
“資”,給,提供?!爸巍?,治理?!巴ā?,全面的,通用的?!拌b”,鏡子,對照鏡子,可以體察自身的過錯。
所以“資治通鑒”的意思就是“用來給帝王統治參考的前代歷史事實”。
《史記》是西漢司馬遷的紀傳體史書。這個名字就簡單了,“史記”,倒過來就是“記錄歷史”。司馬遷雖然是史官,但是他寫這本書并非簡單為帝王提供參考,而是要“成一家之言”,尋找歷史發展、英雄起落、朝代興替的規律,要“立一家之論”。
所謂“文章兩司馬”,是指司馬相如、司馬遷,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鑒》文學性不如前兩位司馬。